- 信息来源:市水利局
- 发布日期:2025-03-27 15:15
- 浏览次数:
近年来,我市秉持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思路,以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抓手,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,做好严控总量、盘活余量、节约存量、保障水量4篇文章,相关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刚性约束筑牢总量底线。实施水量压减行动,将许可总量从55.67亿立方米压减至53.39亿立方米。限制火电等高耗水行业准入,实施“闭式循环+存量置换”模式,新上项目不得新建取水工程设施、不得新增取水许可量,水量从已有项目指标中平衡;在全省首创地下工程建设疏干排水管理标准,出台《泰州市地下工程建设疏干排水取水许可和备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(试行)》,配套制定《泰州市地下工程建设疏干排水水资源论证技术要求(试行)》,填补全省该领域的技术空白。
水权改革激活市场潜能。抓住姜堰区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名单契机,打造全国首个农业水权“水银行”平台,构建“精准计量+政策体系”双支撑,通过收储交易平台实现农业用水权“可存可取”,推动结余水量跨主体、跨行业灵活流转,有效激活市场潜力;完成全省首单“农转非”水权交易,累计促成交易589单,盘活用水余量1150万立方米,有效解决指标性供给不足问题和结构性供需错配矛盾,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。
循环经济树立园区标杆。泰兴经济开发区围绕园区特色,落实“四水四定”任务,打造“三级循环”示范体系。企业层面,以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为抓手,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,倒逼企业转型升级;产业层面,加强企业间上下游关联度,促进水资源相互交换和循环利用;园区层面,围绕减量化、资源化目标,建成完善的污水处理和能源供应体系,通过130多公里管廊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,形成区域开放式大循环,实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%,获批国家绿色园区称号。
区域水资源配置打造“通南方案”。立足平原水网地区特点,创新推进我市通南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工程,建立区域水资源量、可用水量、可分配(配置)水量、生态水位、用水需求、工程调度能力等相衔接的水资源配置体系;加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,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,全面保障全市水安全,已初步实现水利工程体系防洪、排涝、活水、保水等多目标、多任务联合调度,推动形成“南引北排、西引东排”的水体循环格局,力争今年实现全市通南地区区域水资源互联互通。